TRAVEL & LIFESTYLE
漢堡中世紀的起始與早期
Ade, Senior Dreamer, Formosa
23 Februar 2020
這個偉大的城市的起源直到今日還是隱晦的 – 他位於 Domplatz 底下,是在城市的正中心,十幾年來一直以來都是顯性的 (vordergründig) 被當作停車場來使用,不過現在已經是耗資建設的綠地。暫時性的規劃作為公園,隱性的來說,可以當作是他過度的功能。
這個介於Binnenalster與Speicherstadt中間的Domplatz是個中心位置,長久以來就被討論是否要在此建一個屬於漢堡市民的市議會中心。是否興建一座有重要意義的市立建築或是私有化的房產建地一直在討論中,不管如何,Domplatz都應該盡快的被建設、產生效益。針對於此,漢堡的性格特徵基本上已經被釐清,也就是『胡椒袋的城市』,在意義上其實不是指受人喜愛的意思,而是指漢堡商人成功的貿易 – 大多是高級的商品。這些貿易造就了漢堡的富裕和在經濟上持續成功的發展。
Binnen Alster
Photograph by Ade
漢堡的起始發生在 Domplatz 周遭的這塊區域,這裡佇立了 Hammaburg (漢堡最早防禦性堡壘的名稱) 還有 Mariendom ,在教堂毀壞後,還有早期的學徒學校 Johanneums (現今位置在Winterhude的 Maria-Louisen-Str. 114)。所有這些建築都已經消失了,Dom 在1807年消失,學徒學校在二戰時期的1943年被戰爭的轟炸摧毀。

Blick auf Hamburg

In Hamburgs Wappen stehn drei feste Türme,
die mit den Zinnen zu den Sternen ragen.
In Hamburgs Hafen liegen tausend Schiffe,
die mit den Masten all dasselbe wagen.
Auf Hamburgs Mauern sitzen tausend Schlote,
die jedem Sturmwind trotzen mit Behagen.
Durch Hamburgs Landschaft fahren tausend Züge,
die mit den Wolken um die Wette jagen.
An Hamburgs Ufern schwimmen tausend Schwäne,
die hälsereckend mit den Flügeln schlagen.
In Hamburgs Straßen schreiten tausend Menschen,
die auch bei Unwetter den Kopf hoch tragen.
Und hohe Bäume stehn in Hamburgs Gärten,
die über tausend Flaggen ragen, ragen.

Richard Dehmel . 1863 – 1920

大約第四世紀時在這塊防禦淹水的沿岸坡地上(Geestrücken)開始有聚落,他介於 Alster 與 Elbe 的匯流處 (當時還是中世紀丹麥薩克森四個行政區域的其中一區,叫做 Nordalbingia)。第九世紀初羅馬皇帝卡爾大帝藉著 斯拉維夫部落群 Abodriten (第七世紀從斯拉夫遷入的族群,又稱 Obodeiten, Abotriten, Obotriten 或是 Bodrizen)的支持收編此區並且建造了 Pfarrkirche主教堂,據猜測是位於今日的 St.-Petri-Kirche。從羅馬凱薩 Ludwig dem Frommen 起,漢堡在公元831 被賦予教區的地位 (公元 834 年為教省)。被教皇葛利果四世授權的教使節 Ansgar 在此駐任直到維京人於公元 845年摧毀了它。連帶著 Hammaburg 這個穩固的貿易位置也成了受害者。最近的研究顯示 Hammaburg 最早在第八世紀就在今天的 Domplatz 被建立了。hamme/ham 這個字反應了對於無法跨越的沼澤地形提供立即的保護的坡地。早在建立之時,發展動機始終很有很明顯的,就是要在突起坡地建立聚落,並且在危險易淹水的低沼澤地上建設。不過這個原則在20世紀後就已經永久的的被違背了。
Landungsbrücken
Photograph by Ade
最早,不同部落與族群嚮往的駐紮在這個坡地上。他多次被侵略、被燒毀、被劫掠被戰勝者一次又一次的重建。在公元845年丹麥維京人摧毀這裡跟燒毀 Dom (木造) 之後,教省就被遷移至 Bremen。公元915年又是另外一次的被 Abotriten 毀壞,幾十年後又有丹麥的威脅,完全的被摧毀。重建工作這時則在 Areal, 就是今日的舊城區,接下來又有兩次的侵略。一個活力的,盛行的桁架房屋,泥造屋,磚造物穿插著塑形了漢堡的城市形體,期間還有11世紀建造的大教堂與石造住宅。一個強化的城牆曾經在計畫內,卻沒有被建造。易北河地形裡的島跟沼澤地使得 Adolf I. von Holstein und Schauenburg 王建造許多堤岸來圍住他們,並且他還填堵了Alster 河(公元1124年)並在今天的 Großen Burstah 建造磨坊。自此形成的 Alter 湖在這900年來就這樣存在於漢堡裡面成了他特有的城市風貌。
公元1188年漢堡擴張至新城區,  Adolf III. 在公元1189年的五月七日得到海上貿易免關稅的特許狀,不過今日流傳下來的文件是公元1265年有著凱薩 Friedrich I. Barbarossa 的簽署的假狀。特許狀上的頒發日期,五月七日,就是直至今日每年都會在港口舉行慶祝的港口生日節日期。介於 公元1202 年 與 1227年漢堡都在丹麥的統治下,但是在 Adolf IV. 陣線在 Bornhöved 戰役獲勝後,統治權又回到了 Holstein und Schauenburg 王朝。
13世紀再一次的被侵略並沒有阻擋經濟政治的成長,貿易與商業、同業公會與外來貿易商的子公司自由迅速的發展。漢堡在中世紀成為重要的釀酒城市。1250年起,沿著舊城區開始建築防務工事,今日的廣場及鐵路車站名稱如 Dammtor, Nobistor, Steintor 或是 Millerntor 都屬於這個時期的產物,修道院與醫院也相繼被成立,直到今日都還能在城市看到他們的影子。
公元1292年議會獲得漢堡的法定權利,在 14世紀中期,就如許多北德東德區域,漢堡短暫的擁有羅蘭像,表示漢堡市的法律主權,擁有自己的開市權與司法管轄權。羅蘭像,也就是一尊武裝裝備的騎士像,手握著劍的民族英雄,也難怪,羅馬公教視他為敵。相較於 Bremen 自 2004年來被世界教科文基金會視為世界遺產的羅蘭石像,漢堡的木製羅蘭像早在 公元1389年被摧毀沈入易北河底。
在公元 1284 年,擁有五千市民的漢堡經過了一次大火的蹂躪, 公元 1350 年的黑死病,戰爭的橫掃與疾病、自由與重建在歷史裡重複著。公元 1460 年起漢堡要求成為自由直轄市。1618年德意志第一帝國法院頒布法令將漢堡升格為德意志帝國直轄市,但是一直直到 1768 年他的獨立性才被丹麥認可。 1815 年,漢堡成為德國聯邦的會員,並稱為 Freie Hansestadt Hamburg, 1819 年稱為 Freien und Hansestadt Hamburg。